随着最近一波的三体热,关于三体和大刘的争论再次出现,所以我想谈谈我认知中的大刘和他的作品。
当然,大刘最知名的作品《三体》是绕不开的,关于这个我在这篇博文中有过说明,这里不再赘述。
要讨论科幻作品,最好先了解科幻作品的创作理念。
以前大刘说过这个,大多数科幻作品都是以一个科幻内核展开的。也就是说,先要接触科学前沿,了解目前的科学动态,基于这些内容构想一个可以作为故事展开的科幻内核。所以大多数科幻作家会订阅科学期刊,或者拜访科研人员。甚至有些科幻作家本身就是科研工作者。
顺带一提,据说《三体》的点子是大刘在娘子关火电站工作期间的某个夜晚,抬头看星空中想到的,如果有一个三恒星运行的星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只有科幻内核当然是不够的,单纯的科幻内核就只能是干巴巴的科普文章。所以科幻作家还需要努力在这个科幻内核上构建一个逻辑严密且有意思的科幻故事。
《深渊上的火》的基础概念是宇宙的光速是分级的,光速越快的区域意味着宇宙航向速度的上限越高,科技越发达。
当然,不同的作家的创作理念也是不同的。在大刘看来,科幻内核是第一位的,故事是第二位的,人物相对来说是不那么重要的。而很多读者,因为不理解这一点而不遗余力地攻击大刘的作品(主要指《三体》,毕竟这些人很多压根就只看过这么一本科幻作品)中人物单薄,符号化,甚至是物化女性。
关于这个问题,大刘在某次访谈中有过直接回复。原话我不记得了,但大概意思就是,《三体》中的所有人物都是符号化的,他们的存在就是故事需要。他们的名字、性别都不重要,你换成另一个名字和性别都不会影响故事本身。
换言之,不要说物化女性,连男性都物化了好吗,哈哈哈。
可能这会让很多喜欢《三体》的读者有些失望(包括我),但不得不说,这就是大刘的创作理念。而现在回头来看,大刘的所有作品,吸引着我们的从来都是那些宇宙尺度下恢弘的故事本身,人物只是其中的点缀。章北海或者罗辑这些人物再出彩,也只是奶油蛋糕上点缀的樱桃,仅此而已。
大刘作品还有一个特色——基于中国文化的人文理念。
比如说《流浪地球》,在一次访谈中大刘说过,西方文化中,在地球文明遇到生死存亡的时候,往往是造船跑路。但在中国文化中,乡土往往是一种很独特的符号和概念,所以这才有了《流浪地球》。
前几天,在群里讨论马上要播出的企鹅版《三体》真人剧的时候,有朋友担心科幻剧在央视播不够接地气。当时我就回复——大刘的作品本身就很接地气。
即使是外星人入侵地球这样的俗套故事,大刘也能给你从中国人陌生又熟悉的那个特殊年代给你展开,更不要说特有的时代气息比比皆是,比如章北海注视的那艘永远也不会出航的唐号国产航母。
当然《三体》游戏中的那个人列计算机更堪称最强整活,川大学生还在某届世界科幻大会还原过。
大刘的其它作品也是如此,比如《中国太阳》这篇短篇,农民工在太空擦玻璃,大概也只有大刘会这么写......
有意思的是,大刘还写过“穿越爽文”——《西洋》。
这个名字是我刚搜到的,当初看的时候好像不是这个名字,叫大明XXX好像。
在这个短篇里,郑和的舰队没有停止航行,不仅向西航行发现了新大陆,首次完成全球航行。大明的军队还在西欧登陆,吊打欧洲联军,成就全球帝国。纽约港的雕像不是自由女神像,而是郑和像......
最后,大刘还有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身份是军迷,《全频道阻塞干扰》真的让人大开眼界。
这个短篇有两个版本——中国版和俄国版。当初大刘是想把这个写成长篇的,但拿给军方的朋友看过后,被批的体无完肤,所以现在只有这么一个玩票性质的短篇。但在我看来已经相当有趣和专业了,真是可惜,希望军迷大刘啥时候能出一个军事类的科幻长篇。
以上就是我理解的大刘和他的作品,当然相当肤浅和局限,还是推荐阅读大刘的所有作品。
文章评论